首页|出版图书集:涂抹Oracle|涂抹MySQL|中小银行运维架构

About Books

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下,如何将新兴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是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传统金融机构能否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书的作者团队是科技实现自动化的狂热推动者,他们推动内部IT运维服务和设施标准化、可视化、容器化、资源池化,并充分运用分布式、云计算、自动化、智能化等手段,构建DevOps体系,实现快速变更与快速交付,帮助银行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资源利用率,助力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

本书是该团队的经验总结,他们把一些优秀的实践、流程、方法固化为代码、工具和平台,希望对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的科技团队或金融科技公司有所帮助。

【作  者】李丙洋 刘正配 罗丹 邹天涌 袁潇 秦雨民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书号】9787111676171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开本】 16开 【全书页码】 400

传统银行业在 IT 建设层面推进的原动力是信息化,关键字是“信息”,这一细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对于拥有信息科技部门的商业银行机构,其 IT 部门的负责人称为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 cer,首席信息官),而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则更看重“科技”,其 IT 部门的负责人称为 CTO(Chief Technology Offi cer,首席技术官),从中可见一斑。商业银行 IT 组织架构过去往往是按照“一部两中心”进行设计。“一部”通常是指“信息科技部”或者“信息技术部”,作为专门的科技部门负责全行信息科技工作的统筹管理。“两中心”则分别是开发中心和数据中心。开发中心负责制定全行软件开发的标准和流程,组织实施全行各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及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数据中心负责全行信息系统生产运营管理和基础环境、网络通信及各系统平台的维护和技术支持,为全行的业务发展提供安全、持续、高效、优质的信息系统服务。

长期以来,很多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部门被定位为中后台部门,作为成本部门,每年花了多少钱很清晰,为全行创造了多少价值、赢取了多少次业务机会却很难估算,对业务价值的贡献只能定性而无法定量,长期被视为辅助角色。与此同时,部分商业银行受人员指标限制,许多 IT 相关的工作,包括设计、编码、测试、运维等方面大量采用外包服务,甚至升级、扩容、容灾都由外包单位实施,行内科技人员更多是担任与外包商打交道的项目经理角色。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一些高科技公司借助自身的互联网优势跨界金融,广泛运用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采用敏捷研发模式,在金融领域重构了客户关系、业务模式、运营体系,甚至对金融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科技水平给人一种落后、落伍的感觉。

不过,不要低估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的实力,银行业历来是先进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在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移动化阶段后,如今已进入数字化阶段。借由共生式发展关系,现代金融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业始终紧跟科技发展浪潮,在寻求差异化竞争、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中,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和建设,积极实施金融科技战略,重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力求以科技激发传统金融的供给侧输出能力,进而推动银行商业模式乃至发展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引领的金融变革将是时代的主旋律,信息科技这个曾经的后勤保障部门要逆袭了。

2016 年年底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声明要让 CIO 进入决策层,共同参与制定银行的未来发展整体战略规划;2018年 Gartner 在报告《2018 CIO Agenda》中指出:CIO 的职责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原来的 “交付型”高管变成了“ IT 和业务相结合”的高管——CIO 的角色从交付执行者转变为业务执行者;201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明确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要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从长远视角加强顶层设计,把握金融科技发展态势,做好统筹规划、体制机制优化等工作,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名正则言顺,在多家商业银行最新的组织架构中,信息科技部已然进化成金融科技部,部分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更是纷纷组建金融科技公司,不仅对内提升科技力量,还要对外做科技能力输出。

我国商业银行类型众多,数量巨大,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多达数千家的地方性银行,这些银行的业务开展形态迥异,在信息科技建设投入和模式方面更是差异巨大。过去银行的信息科技建设整体偏保守,无论是监管机构的监管条例,还是商业银行内部的运行要求,对信息系统的要求都是“数据不丢失、业务不中断”,即能够接受系统慢,但绝对不能惹麻烦。

传统信息系统架构倾向于集中,采用 All in 和 One 模式,以及昂贵但成熟稳定的商业化解决方案。但是,这种集中式架构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昂,且运行风险较大。随着经营模式的变化和业务的拓展,在面对基于互联网产业的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时,集中式架构一旦出现处理能力瓶颈则极难扩展,在关键节点负荷高企的情况下,其发生故障的影响面较广,运行风险巨大。相对于集中式架构,以 x86 和云计算为基础的分布式架构在运营成本、伸缩性、风险分散控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所以采用分布式架构是商业银行应对成本和运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天生就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模式,其业务系统采取服务化和无状态的设计理念,易于横向扩展,且并发处理能力和伸缩性远强于集中式架构。不过,采用分布式架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在可用性保障方面,分布式架构下使用的 x86 服务器的可靠性远不如小型机,必须在服务器层和应用系统层等均采用负载均衡以及高可用设计,使系统服务的总体可用性能达到更高标准。同时,要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层,包括云计算平台、网络、存储以及跨机房同步复制等设施的可靠性。在数据一致性方面,根据 CAP 理论,一个系统不能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这三个要求,如何平衡读写分离带来的可用性和一致性矛盾,也是分布式架构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分布式架构下系统数量和服务器数量都会迅速增长,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更为复杂,这也给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的稳定运维、持续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书作者均就职于新兴的民营体制银行。作为我国西部的一家民营银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传统银行科技团队的特点,深度运用成熟稳定的商业化解决方案,又有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特点,从互联网的基因出发,大量选择互联网模式下成熟的开源分布式解决方案。在银行业“安全可靠和合规运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在当前互联网金融需求极度旺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作者所在团队积极推动内部 IT 运维服务和设施标准化、可视化、容器化、资源池化,充分运用分布式、自动化、云计算、智能化等手段,构建 DevOps 体系,打通从需求分析、编码、构建、测试到发布、部署、运营、监控的全生命周期敏捷产品研发,快速变更、快速交付,降低故障修复耗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助力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

本书第 1 章主要介绍银行信息系统的建设背景、IT 服务理论演进路径、IT 运维支撑团队面临的挑战以及 IT 运维变革助力数字化转型;第 2 章和第 3 章从主机、存储、网络、备份及多机房容灾架构等多个方面,讲解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层架构的变迁;第 4 章主要讲解商业银行 IT 运维日常,以及在重复、烦琐工作中的破局之道;第 5 章主要讲解如何构建一套覆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日志、流量追踪等的立体化监控体系;第 6 章主要讲解商业银行自动化运维体系;第 7 章主演讲解 AIOps 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第 8 章主要讲解商业银行同城双活容灾架构;第 9 章从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下一代云计算技术、混合云、边缘计算等方面介绍下一代数据中心技术。

本书作者是科技自动化的忠实使用者和推广者,推崇通过科技手段让一切都能够“自己动起来”。对于研发,团队通过企业级开发框架、脚手架和代码生成工具、统一封装的各类组件库来统一开发标准,提升开发效率;对于测试,团队通过提供统一的自动化测试框架,提高代码单元测试覆盖率,提高自动化测试用例占比,提升质量团队的执行效率和质量保障水平;对于运维,团队通过构建自动化装机、自动化发布、自动化巡检、全链路监控、CMDB等系统建设 DevOps 体系,提升运行保障的效率和水平。

这些让一切“自己动起来”的手段并不是要取缔流程、摆脱人员,而是要转变视角,充分运用科技,将流程隐匿在科技(系统)的背后,选择适合企业现状的数字化手段,以科技管科技,让工作自动流转,让消息自动通知,让信息自动同步,让状态自动变更,让数据自动更新,让数字自己跳动。

我们不希望重复劳动,而是希望把一些最佳实践、流程、方法固化成代码、工具、平台,用这种方式来应对数字化时代金融业务的规模扩张,平衡 IT 系统复杂度提升带来的影响。我们将自己在信息科技领域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展现出来,希望能供商业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的信息科技团队或互联网企业及科技公司的朋友参考。在《充满生机的技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得我心:我们还期待着这本书能超越科技书籍的范围,获得更多的读者,让普通大众知道,在与满足于有形无实的制度、对名利无休无止的追逐完全背道而驰的地方,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群策群力,对技术进行着反复的思考和实践。

李丙洋

致 谢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杨福川和李艺两位老师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出的各项宝贵建议。

本书作者主要来自重庆富民银行的一线 IT 运维人员。本书第 1 章、第 5 章由李丙洋编写,第 2 章、第 3 章由刘正配编写,第 4 章由罗丹编写,第 6 章由袁潇编写,第 7 章由邹天涌编写,第 8 章由刘正配、罗丹编写,第 9 章由秦雨民编写,全书由李丙洋统稿。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相当多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也得到了团队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以下按姓氏音序排列):白熊、陈代清、陈鸣雁、陈周建、冯冬、傅敬博、何多多、黄伟、何由、柯善萍、李宾、刘晨、梁蒙、刘攀、李闻、刘文斌、练勇、穆仕桃、孙小铁、苏毅、魏恩、吴健、吴密、肖佳洁、杨斌、晏东、张灵、曾宇、钟志攀。

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本书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且 IT 技术和理念发展迅猛,书中内容阐述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谢谢!

          TOP.回顶部.